信:言而不信,何以為言?

欄目:誠信文化 發(fā)布時間:2018-06-03
分享到:
信:言而不信,何以為言?

——來源:中央紀委監(jiān)察部網(wǎng)
   

  如何才能使自己到處行得通?子張曾這樣問孔子??鬃拥幕卮鹩袃牲c:一是言語的忠誠老實,二是行為的忠厚嚴肅。“言忠信,行篤敬,雖蠻貊之邦行矣;言不忠信,行不篤敬,雖州里行乎哉?”

  

  郭店楚墓竹簡中的信

  在春秋戰(zhàn)國,信是一個使用極其頻繁的字,尤其是戰(zhàn)國時期,不僅大量用于人名、封君名(如戰(zhàn)國四公子中的信陵君),還作為一種吉語銘刻在印章之中。但春秋以降,禮崩樂壞,社會動蕩,背信棄義、欺詐虛偽之事并不少見,顧炎武曾說:“春秋時猶尊禮重信,而七國則絕不言禮與信矣?!痹谶@樣一種情況下,信的頻繁出現(xiàn),恰恰顯示了人們內心對于信的渴望、對于信的要求。

  

  信-金文寫法

  信,本身與言掛鉤。在金文中,信的寫法眾多,戰(zhàn)國各國文字中的信各有特點,并不相同。秦漢起,信的字形基本固定,從人從言。從這個字形來看,信是與人的言語掛鉤的?!把灾詾檠哉?,信也。言而不信,何以為言?”(《春秋穀梁傳·僖公二十二年》)所以正如《說文解字》言:“信,誠也?!毙诺谋玖x就是指言語真實、不說謊。

  

  信-小篆寫法

  信的真實,源于內心,不加修飾。正如老子說“信言不美,美言不信”,未經(jīng)修飾和加工的語言,好像不那么美妙動聽,但卻是最真實的,而那些表面華美、刻意修飾的辭藻,內容往往不真實、不可信。

  

  孔子對“信”極為重視??v觀《論語》,信字出現(xiàn)的頻率頗高,共計38次。而孔子教育學生,也主要是四項內容——文,行,忠,信??鬃诱J為弟子為學,需要重視德行,怎么做呢?就要“入則孝,出則悌,謹而信,泛愛眾,而親仁?!睏畈壬谧g注時,認為謹是寡言的意思,謹而信就是寡言少語,說話誠實可信。

  

  信-隸書寫法

  由言語的真實擴展到為人,那就是誠實不欺、守信用。大信不約,最講誠信的人不必靠立約來約束。春秋時期吳國公子季札掛劍的故事,就是一個經(jīng)典的詮釋。季札雖未將諾言說出口,卻依舊信守自己內心的承諾,這就是信。而誠實守信是貫穿于人生的,若說話不真誠,如何取得他人信任?若不守信用,如何在社會立足?若雙方之間沒有信任,人事如何運轉推進?

  

  孔子用牛車和馬車作喻,說明了信的重要性。牛車古稱大車,馬車古稱小車,其車轅前與車衡銜接處的關鍵,分別叫做輗、軏。這個地方對于車來說非常重要,雖然有牛或者馬拉著車,又有輪子可以滾動,還有轅、衡等等構成一輛車,但如果沒有輗與軏,車就無法行進。所以孔子說:“人而無信,不知其可也。大車無輗,小車無軏,其何以行之哉?”信對于人的重要,就如同輗軏對于車的重要。

  

  信-楷書寫法

  有言語的真實,才有誠實守信的品質,有了誠實守信的品質,才能獲得他人的信任。信,也引申為相信、信任之意,這是人與人之間相處所必不可少的。孟子說的五倫中,有“朋友有信”,朋友之間要真誠相待,口頭上不欺騙、行為上不欺瞞,是互相信任的一種關系。

  

  信-行書寫法

  同時,這種信任不僅僅存在于人與人之間,對國家而言,人民的信任是一個國家安定的重要因素。治理國家要以民心為本,取信于民極為關鍵。子貢曾問何為為政之道,孔子則說“足食,足兵,民信之矣”,足食是要養(yǎng)民,食不足則民不能富;足兵是為了保護民眾,兵不足則民的生命和財產(chǎn)安全得不到保障。因此為政要以使民得食保其生為先,這樣人民就對政府有了信心。如果迫不得已要去除一項,先去兵,再要去除,則去食,為什么?民無信不立。

  

  信-草書寫法

  在國與國交往之間,信任也是重要原則?!蹲髠鳌べ夜哪辍分姓f:“棄信背鄰,患孰恤之,無信患作,失援必斃是則然矣!”認為如果丟棄信用,背棄鄰國,那么患難時恐怕就沒有國家會來周濟。

  

  信,從人從言,人言為信。這是一種希望,希望人言真誠,希望人誠實守信,希望人與人之間信任長存。這或許是在造字之初就賦予信的意義。